行業(ye)動態hyjj
循著徐霞客的腳步觀蒼洱景致,邂逅“風花雪月”之美;清晨漫步古鎮,觸摸穿越千年的古韻與煙火氣;打開親手制作的白族扎染“盲盒”,感受非遺的獨特魅力。這些豐富美好的大理旅游體驗,勾勒出“有一種叫云南的生活”新圖景,見證大理打破邊界、融合創新的不懈探索。
以文旅產業為引擎,大理市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地區生產總值突破600億元,躍升為云南四個“五百億縣城”之一。2024年,大理市接待游客近7000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138億元,榮登全國縣域旅游綜合競爭力百強縣第二名,居全國旅游百強縣第一名。
躍升的背后,是“文旅+”模式深度融入農業、工業、體育、康養等產業打開的消費新場景,也是文旅帶動餐飲、酒店、交通等其他行業協同發展拓展的新空間。“三道茶”、三月街民族節、“繞三靈”等白族民俗節慶內涵不斷豐富,扎染、刺繡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魅力加速釋放,“愛情產業”、夜間經濟、鄉村采摘游、數字文娛等新業態不斷涌現,成為新大理人和游客追逐的詩和遠方。
扎染體驗 大理州(zhou)委宣傳部 供(gong)圖
青瓦白墻、藍天遠山、風吹稻浪,在洱海之畔的喜洲古鎮,一派田園風光,如詩如畫。許多游客或乘坐小火車穿行,或邊走邊打卡拍照。
“為保護洱海,我們流轉了2000余畝土地開展生態種植,連片的稻田與洱海融為一體,因地制宜開發鄉村振興慢行交通系統項目,為古鎮帶來了不少客流量。”喜洲鎮副鎮長鮑以恒介紹,田園小火車的投入運行讓游客從參觀者變為體驗者,當地群眾從傳統耕作投身農旅融合,人均年增收超萬元,實現了既讓旅游有看頭,又讓農民有增收。
不遠處,周城村的璞真扎染博物館人頭攢動。一行三四十人的馬來西亞旅行團剛踏進小院,便被墻上、地上的白族扎染藝術品吸引,在隨后的扎縫、染色中體驗到了這項非遺技藝的魅力。“不同的褶皺紋理打開后都是獨一無二的,感覺很神奇。”在白族阿婆教授下,第一次體驗扎染的陳女士說。
這間扎染博物館由白族扎染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段樹坤所創建,而他的妻子段銀開則是白族扎染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夫妻倆多年來一直致力于保護和傳承這一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將原本的傳統扎染老廠改造成具有典型白族民居風格的扎染坊和博物館。
“我們通過研學、培訓、旅拍等方式,吸引游客前來打卡體驗,也讓更多人了解、學習這項傳統技藝,將扎染文化更好地傳播出去。”段樹坤告訴記者。目前,博物館和扎染坊年接待游客超20萬人次,每年來社會實踐的學生超過3萬人次,并帶動周邊形成扎染一條街,許多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創業。
“我們將持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景區配套設施水平,加強旅游人才培養,同時培育更多具有創新性和吸引力的文旅新業態,著力推進文旅產業創優提質,讓更多游客、旅居者都有便捷、舒適、優質的體驗。”大理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長薛敏說。
從傳統觀光到深度體驗,從山水引客到文化圈粉,大理這個“有風的地方”正在乘風而上,不斷延伸“文旅+”的內涵和外延,在打造文旅名縣的路上一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