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國內需求,僅僅依靠短期政策調節難以形成內需增長的長效機制,要在深入實施更加積極有為宏觀政策的同時,把短期政策調整和中長期制度建設結合起來,建立擴大內需的有效制度,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形成釋放內需潛力的可持續動力。
宏觀政策更加積極有為。一方面,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要確保政策落地見效,確保廣義財政支出增速大于名義GDP增速,對總需求形成正向拉動作用;在加大財政支出強度的同時,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費。另一方面,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要發揮好貨幣政策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根據國內外經濟形勢和金融市場運行情況,適時降準降息,保持流動性充裕;創設新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引導商業銀行加大對科技創新、擴大消費、穩定外貿等領域的支持。
2025年4月9日,在長江入海口的江蘇南通海門,我國自主研制、最大開挖直徑達16.64米的“江海號”盾構機緩緩啟動,新“萬里長江第一隧”、我國最長公路水下盾構隧道海太長江隧道正式開掘。圖為當日拍攝的“江海號”盾構機內部。 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攝
深化財稅體制改革。長期以來,我國在生產環節征收消費稅,消費地政府難以從中受益,對促進本地消費動力不足。要加快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確定的“推進消費稅征收環節后移并穩定下劃地方”的改革舉措,激勵地方政府推動擴大消費的積極性,改變地方政府“重投資、輕消費”的行為模式。增強稅收的收入分配調節功能,有效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穩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合理調節過高收入,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
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深入清理整治各類市場準入壁壘,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卡點堵點。完善企業簡易退出制度,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完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優化新業態新領域市場準入環境。對涉及重要民生領域的教育、衛生、體育等行業,穩妥放寬準入限制,優化養老、托育、助殘等行業準入標準。清理不合理的服務業經營主體準入限制,放寬服務業經營主體從事經營活動的資質、股權比例、注冊資金、從業人員、營業場所、經營范圍等要求。加強服務供給能力建設,支持服務消費場景創新、業態融合、產業集聚,持續增加高品質服務供給,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性差異化服務消費需求。
促進消費和投資良性循環。消費和投資是國內需求的兩個重要方面,兩者既相互聯系又相互促進。通常而言,消費是慢變量,消費增長取決于當期收入和對未來的收入預期,不可能在短期內實現大幅增長;投資是快變量,通過動員可在短期內實現較快增長。當前,在居民消費偏弱和社會投資內生動力不足的情況下,要更好發揮政府投資的帶動作用,通過重點支持科技創新、新型基礎設施、節能減排降碳等領域投資,釋放新型消費、數字消費、綠色消費潛能。加強民生等經濟社會薄弱領域補短板,擴大消費基礎設施、消費服務功能提升類、消費新業態新模式的有效投資,加大支持教育醫療、技能培育、養老托育、文旅體育等領域項目建設,形成擴大投資與創造就業、投資于人和提振消費的良性互動。
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提振消費、擴大內需的重要抓手。要著力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加快落實由常住地登記戶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鼓勵常住地政府推進解決農業轉移人口社會保險、住房保障、隨遷子女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務問題,切實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同時,建立有效激勵機制,提高常住地政府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積極性,持續釋放我國近3億農業轉移人口的巨大消費潛力。
詳見: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文章《增強內需的主動力和穩定錨作用》